不只天赋“易昺”,浙江体育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启示?

新华社杭州2月16日电(记者夏亮)来自杭州的吴易昺刚刚创造了中国男子网坛的历史,在他成为首位捧起男子职业网球协会(ATP)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球员后,浙江体育再添一张“新名片”。

2月12日,在ATP250巡回赛美国达拉斯站男单决赛中,吴易昺以2:1战胜美国选手伊斯内尔,成为首位捧起ATP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大陆球员。新华社发(达拉斯公开赛供图/阿莱克斯-史密斯摄)

从“中国游泳看浙江”,到以杨倩、汪顺为代表的浙江籍奥运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、延续浙江“届届奥运有金牌”的殊荣,体育俨然已经成为浙江新的“金名片”。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,竞技体育之花缘何屡在浙江绽放?

启示一:体教融合 扩大人才“蓄水池”

和很多杭州籍知名运动员一样,吴易昺的运动生涯也起步于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——一所培养出多位奥运冠军的业余体校。

在这里,没有传统意义上的“集中训练,集中学习,集中管理”,也没有“拔苗助长”的大运动量训练,而是坚持采取“走训”。孩子平常在各自的学校上课,每天下午放学后到体校进行两个半到三小时的训练,周六进行全天训练。“走训可以较好地解决学训矛盾,完成文化学习的同时兼顾训练。”杭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吴璐琪说。

浙江省网球男队主教练齐霄与吴易昺。

8岁时,正在杭州市文三街小学读书的吴易昺被浙江省网球队招录。在妈妈吴芳的坚持下,吴易昺继续一边读书、一边训练。从文三街小学到保俶塔实验学校(初中),再到高中,吴易昺都是半天读书、半天训练,晚上再回家。

一路“走训生”的特殊身份,现在看来,是当初父母替吴易昺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。

在浙江,如今“走训”在体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。在宁波体育运动学校,孩子们上午上课,下午训练,学习和训练两不误。杨倩初中班主任王姣娜说,正是这样的学训体系,帮助杨倩在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同时,还能收获学业上的“金牌”,进入清华大学。

2019年8月12日,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射击项目体校甲组女子10米气步枪个人决赛中,宁波体育运动学校选手杨倩以251.5环的总成绩获得冠军。新华社记者丁汀摄

体校里,真正能走上竞技之路的学生只是少数,大部分体校生最终还是要面临升学问题。为此,浙江近年来积极推动体教融合改革,打通堵点、寻找关节点,努力在“融”字上做文章,在“合”字上下功夫,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,同时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和综合素质,形成了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有益探索。

添加回复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